是病是罪还是情绪?
当下对抑郁症有3种流行看法:
病理化:把它当成一种无法自控与调节的精神疾病。
属灵化:把它当成属灵生命的问题,归结为罪的影响、信心的缺乏或邪灵的工作。
情绪化:把它当成是由情绪或行为管理失控所致的“心理上的感冒”。
第一种观点,视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
的确,重度抑郁患者在生理上已经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证据是大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例如血清素)的水平和回路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很多抑郁病患的症状,如情绪低落、没有兴趣、失眠等,是没法通过自我调节来控制的。所以,很多人仅依靠药物和疏导来治疗抑郁症。
但是,这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完全寄望于药物,容易陷入生理和基因决定论,当药物失效或遇到耐药性时,又会出现以前的症状。而且单纯生理性的解决忽略了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尽管有时候很小,但人的主动调节也至关重要。
第二,在意识到生理影响心理的同时,没有看到心理同样影响生理。尽管现在绝大部分精神专家认为心理现象都是有大脑生理活动基础的,但我们却不能机械地将心理现象看作完全由大脑活动所决定。过分的物质主义和生理决定论会忽略心理方面的关怀,使病情加重。例如,我身边很多抑郁症患者尽管按时吃药,有时在日常精力上有些恢复,但一遇到事情,由于价值观等原因,还是会落入沮丧中。
第三,忽略属灵方面的影响。在生理/心理交互影响时,一个人的信仰与属灵状况也对其康复具有重要帮助。近来,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信仰对抑郁症有很大的益处。信仰给患者提供了希望、意义和价值感,属灵上的倾诉和交托,以及团体的关怀和支持等,这些对以“三无”(无望感、无助感、无价值感)为特征的抑郁症尤其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的信仰必须是真理的信仰。
第二种观点在基督徒群体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国内很多教会中,由于缺乏对抑郁症的认识,很多基督徒都把它当成是信心软弱导致的问题,认为解决方案就是多祷告,多亲近神。更有甚者,把它当成罪的结果,认为要认罪悔改,这更加剧了一些人的痛苦。还有些倾向于基要保守的教会,把它完全当成邪灵的工作,需要进行赶鬼的医治释放。
这种理解的问题是:第一,它没有尊重人的生理规律,忽略了神的普遍恩典。有太多实际的例子表明,抑郁症并不单纯是灵命的软弱或信心上的缺乏。历史上的信心伟人如马丁·路德、司布真,都曾深受重度抑郁症的折磨;圣经里的以利亚、摩西、大卫、保罗,都有过抑郁到要轻生的经历;而在当前的美国,40%的牧师都有过抑郁的经历。
抑郁症有时就如癌症一样病因复杂,科学上一致认为它有基因、性格,以及创伤性的应激环境或发展受阻等一系列因素。
第二,它没有注意到罪和现实的破碎,以及天国已经到来(Already)和没有完全到来(But not yet)之间的现实张力。教会中有很多癌症病人,我们尽管竭力祷告了,有时候神还会接走他们的生命,但这并没有否定我们祷告的功效和神恩典的信实。在这个失丧的世界,我们会承受很多痛苦,它们并没有因为我们成为基督徒就全部消失。
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上、肉体上的病痛,都是始祖的堕落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反映出这个世界的破碎和救赎的必要。
因此,教会对抑郁症的态度,不应否定它的存在,或完全把它属灵化,借此诉诸于简单化的解决。信徒中存在抑郁症,并不是否定了神的恩典,反而是我们分享神的恩典的机会。恩典要带我们进入人真实的破碎和痛苦中,“与喜乐的人要同喜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哀哭”(《罗马书》12:15)。在联结与关怀中,哪怕最后抑郁患者没有获得完全的治愈,神的爱仍然藉着肢体之间的相连显明了。圣经没有应许义人必然健康,也没有应许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病痛的新天新地,但我们相信神赐人够用的恩惠,我们紧紧抓住他的应许,彼此相爱,就不会落入绝望。
第三种观点,是把抑郁症看作是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抑郁症最容易被污名化。
生活中,抑郁病患常常被嗤之以鼻——“让我崩溃的瞬间,在你看来只是矫情”。他们常常被认为是矫情、性格软弱、情绪管理不好,因此常常陷入自责、内疚和羞愧。这反而让他们更难敞开自己,更难在绝望时寻求帮助。
事实上,情绪和行为上的表征是抑郁症的症状,而不是其原因。另外,把它当成是像感冒一样的流行病,也会带来轻视或忽略它的问题,它远远比感冒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行为是失控的,在情绪低落时,大脑的神经递质确实很少,连接也微弱,感受不到快乐和力量,甚至日常最基本的活动也变得非常困难。
司布真牧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抑郁症感受,他觉得,肉体只能承受有限的伤口,但是灵魂却能被成千上万次地伤害流血,在每个小时里一次又一次地死去,每个小时都要接受一次又一次求死不能的煎熬。
——以上的内容来自《OC福音/海外校园第146期》{http://ocfuyin.org} 文/慕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