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框架看人生
如果我们用自己一生的成就来评判上帝是否良善,那么,会有两种情绪跟着我们一辈子:害怕和愤怒。
一方面,我们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上帝不祝福;另一方面,若是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但上帝却没有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祝福我们,就会对上帝感到愤怒。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并把上帝的作为简化成“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思想,最终会侵蚀我们的人生和与上帝的关系。除非我们能跳脱这种框架和思想,不然会一直陷在害怕或愤怒中。
圣经提出了另外一种框架,帮助我们来理解上帝的作为:以上帝的恩典为中心。圣经从没有把耶罗波安二世的成就和他不敬畏上帝的态度连在一起,而是把他的成就与上帝的恩典连在一起。耶和华因为看见以色列十分艰苦,为了纪念所立的约,因此伸手帮助以色列,借着恶王耶罗波安二世解救以色列暂时脱离苦难(参《列王纪下》14:26)。
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亚玛谢一生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这当然不等于完美),他的成就却不如耶罗波安二世。但如果跳出以亚玛谢的一生来做评断的标准,而从上帝整个救恩历史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上帝大大使用了亚玛谢的家族,借着他们孕育了全人类的救恩(从肉身来说,耶稣就是这位王的后代)。因此,越过亚玛谢的个人史,从上帝的救恩历史来看,上帝透过他所达成的影响和成就,远远超过了耶罗波安二世。
圣经的救恩历史,在突出上帝公义的同时,也非常突出“恩典”的观念。这“恩典”,是给那些连我们都认为不配、甚至败坏的人的。
重新审视恩典
事实上,如果基督徒能够真正明白上帝的恩典,也许我们骄傲的心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将会被彻底融化,也能够发自内心以上帝的恩典来对待身边的人,包括那些我们觉得不配得到恩典的人。无论是面对不同信仰的人,或是同为基督徒但生活方式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人,以恩典,而不是以“他们是谁”或“做了什么”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们,才是最合乎上帝心意的。我们自己不也是靠着上帝的恩典,才能站立的吗?我们和他人并无分别。
另一方面,如果基督徒能够真正明白上帝的恩典,也许我们更能脱离以自己的一生为中心来评断上帝的思维习惯,而从上帝救恩的历史中来认识自己的角色,也更能在今生享受上帝的恩典,翱翔在这恩典中,不再陷入害怕和愤怒的情绪中。
再者,若能真正明白上帝的恩典,我们也会放弃以“积功德”的方式来待人和敬拜上帝,能够放下心中的“功德计算机”,接受上帝对我们白白的爱。上帝对我们的恩典,不是用我们的功德换来的,而是出于他对我们的爱。
最后,认识上帝的恩典,提醒我们自己,真正的价值和盼望都在耶稣身上。我们的价值和盼望,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成就或他人的评价上。想一想,这是多么自由,又多么有安全感的生活方式啊!
——以上的内容来自《OC福音/海外校园》http://ocfuyin.org
原题: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文/董家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