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7日星期一

生命的粮 Food of Life

两幅图画

  说到怜悯,脑海里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在加利利,临近黄昏晚膳的时候,耶稣面对万多饥肠辘辘的跟随者,他拿起小孩奉献出来的五饼二鱼,举手祝谢后分派开去,一下子就喂饱他们(参太十四13-21)。另一幅在撒玛利亚,烈日正午,耶稣独坐井旁,等候来打水的妇人;妇人与耶稣经过一番寒暄,惊觉自己的渴,惟有耶稣这活水泉源才能满足她(参约四4-26)。她得着福音,也回村里传福音,更带着村民去见那福音的源头。

  这两幅图画似乎映照着现时教会对怜悯的两种回应。二千多年前耶稣面对逾万前来听道的群众,算是个超大型聚会,热闹异常。但那吃过五饼二鱼的人,其后能紧紧跟随主的究有几人?井旁只有一个妇人听道,她回到村里作见证后,蜂涌到耶稣跟前的却有一群。

一个也不失落

  教会努力广传福音,将主最大的怜悯告诉世人是重要的,而实践怜悯,关心孤儿寡妇、贫困老弱也是教会挺基本的慈惠服侍。近年有些香港教会兴起派饭,有受惠者裹腹的需要得到满足,有的更从这盒饭得到耶稣那生命的粮。然而,两者的比例又如何?有牧者曾这样分享说:「要将这服侍延伸到不同社区,难度不大,不过,当受惠者星期日来到教会,坐在会众旁边敬拜,跟会众握手,就不是每一位会众都喜欢。」

  笔者想到另一幅图画:福伯常接受教会派饭,心存感激。一个主日清晨,他拿着老乡从家乡带来的几只熟蛋踏入教会,举起被污垢染黑的手递给在门口接待的传道,他带点愕然的接过,搁在一旁。路过的会众看着福伯的衣装和举措,有点讶然。传道跟着邀请他坐在一位中年执事旁,也请他帮忙照顾,毕竟福伯是第一次参加崇拜的新朋友。聚会后,福伯离去,执事走到传道面前轻声说:「你要多点留心他,他身上有阵阵异味。」传道听着这话、想着会众的眼神、看着搁在一旁的熟蛋,心如风浪波动,祈求主来平静。

「是」的怜悯

  「怜悯」,从来不是主耶稣的问题,因为他是怜悯的主,他愿意每颗心灵都得着怜悯。「怜悯」,也不光是一盒饭的问题,我们的手与受惠者的手只是几公分距离,但传递给受惠者的饭,仅只是以解燃眉之急的一盒饭,抑或是耶稣那永恒生命的粮,关键在施予者的心。

  施予者心里是否有怜悯,这不是「作」(doing)的问题,而是「是」(being)的问题。怜悯是生命的关怀,并非单单的物质施予。因此,施予者「是」一个怜悯人的人,比施予者「作」怜悯的事更重要。无庸置疑,为主作怜悯的事原已不易,要「是」一个怜悯的人,更需为主装备自己。笔者近阅一篇由南非教会的克森牧师(Trevor Hudson)所写有关践行怜悯的文章(编按:此文已转载于本期《传书》第4至7页),克辛牧师从个人对怜悯的检视与实践中,鼓励读者思考:我们是否愿意亲身接触正在受苦的邻舍?细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又在安静里留心听取主向个人发出的微声,并反思这经验的过程,跟从神向「我」发出的呼唤,以行动践行怜悯。

生命的粮

  当传道、执事、信徒有怜悯,并在言行举止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这种怜悯,才是真正的怜悯。我们要像耶稣踏进受歧视的撒玛利亚,碰触那些灵魂饥渴者的心。我们的心既要接上那活水泉源,也要流到那饥渴者的心灵,这样的怜悯,才能带来生命的改变。

  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六章27及39节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约六27、39)不失落主对我们的怜悯、不失落福伯、也不失落我们怜悯的心。我们愿意为主呈献自己吗?

(作者尔悦是香港一小型堂会牧师,着有《穿越--刹那生命见永恒》一书。)
——以上的内容来自《传书双月刊》【香港中信】
2015年12月号.第23卷.第6期.总第138期——原题:从派饭到生命的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