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星期四

认识自己 Knowing Myself

基督徒就必然真诚吗?为什么有些基督徒活得虚假也不踏实?怎样可以活得更真诚呢?

防卫机制是用来保护真我的,当社群不接纳真我,防卫机制就会把真我包装扭曲,变形成为社群接纳的假我。除非真我的“闪现”被发现和接纳,进一步让防卫机制能明白放松一点,不会闯祸,否则真我永远不会出现。

当然,也有人愿付出沉重代价:离开一个不接纳他的社群,投入另一个他可以自在满足的社群。

阿强是一位外表斯文的硕士生,主修哲学,从小跟父母去教会。大学四年他都参与校园的门徒训练,有扎实的信仰基础,可过去的半年里,他饱受恐慌症困扰。但在校园里或团契中,他都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智者模样,许多人都不晓得他有这困扰。

阿强为此非常羞耻自责。好不容易,他鼓起勇气向大学的辅导中心辅导员莎莉讲出实情——原来这几个月,他要定时服用精神科药物,避免恐慌症影响他日常的学业。

经过大概6次约谈,莎莉和他慢慢建立了信任关系,他慢慢容许恐慌更真实地在约谈时流露。这次约谈很不一样,因为莎莉很温柔地把手放在心口,同时也邀请他走近心里面那个“受惊的自己”。不自觉的,他也将手按在心脏怦怦乱跳的胸口,跟着莎莉放慢步伐,慢慢地呼吸,承托着里面的恐惧。莎莉轻声地说:“留心自己慢慢地呼吸,同时留心胸口的感觉,看看有没有一些影像记忆浮起?”开始时,阿强讲话结结巴巴,东一块西一块,模糊不清。通过莎莉地引导,并细心重组他的句子和画面,阿强发觉自己居然可以把他害怕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具体陈述出来。奇妙的是,他的恐慌情绪竟在这过程中慢慢平复了。

结束以前,阿强回顾今天约谈所发生的事,体会到:原来并不是要用教导把恐慌压下去,理性的教导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反而温柔地陪伴聆听,细心呵护整理,将恐慌的内容客观地铺陈在眼前,然后按部就班地顺着优先次序和自己的能力,做可以做的事。恐慌便由一个庞然大物,变成一些可以面对的日常生活压力。

反省:

许多时候,某些看似属灵的理论或教导,指出了我们成长的终点,却往往没能提供到达那个终点的具体步骤,让人以为可以一步到位,结果通常以挫败告终。因此受情绪困扰的信徒需要循循善诱、温柔忍耐的精神分析师或辅导员,陪伴着一步步走向终点。

再回看上面“每日灵粮”那句名言:“你害怕吗?那么你至今还不认识你的上帝!”我们是否就不需要认识上帝?不是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说:真实的智慧由两部分组成——认识上帝和认识人,这两种认识有相互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案例:

长期以来,有种无形的压力影响着小薇:总是觉得有人在批评她。在小组或大型的课堂上,她都要事先做好百分之二百的完美准备,唯恐当场有人提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让她无法回应,造成尴尬。就算独自一个人,她也会把先前发生的事逐一回顾,狠狠地检讨。

她猜想:这很可能与成长期有关。那时妈妈常拿她和住附近同年出生的表妹比较。表妹天生丽质、冰雪聪明,自己怎样努力,和表妹还是有一段差距,“不如人、不合格、次货”这种标签,长留在她心底里。因此过度的准备、过度的努力和完美主义,就成为她惯用的防卫机制,已经到了一个不能自拔的地步。虽然信耶稣多年,她从未真正操练过把忧虑交给上帝,每个星期天下午,她都是继续准备教学的工作,不得安息。

小米是个观察力强、真诚积极的人,遇到好的东西,不会闭嘴。她留意到:小薇虽然授课很平实,甚至有点拘谨,但她对研究方法却掌握得很好,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特别在下课后,几个学生走过来询问,她会很乐意且能津津乐道地分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后来小米私下跟小薇说:“我留意到,你很能够启发学生问好的问题和诱发他们继续研究的兴趣,从你身上,我看到你无私地分享知识,传承对真知识探求的热诚!令我感动的是:你不只是教书,你是在影响生命。”

这分享深深打动了小薇,让她发现自己所谓平庸的教学中,也有自己不知道的宝贵面。因着小米的鼓励和合作,她慢慢放下无形的比较和对完美的追求,不再放大自己的缺点,反而专注将自己的强处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一个学期下来,她留意到自己变得更轻松自在,并不需要用“过度准备”去保护自己。

反省:

不少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验过自然流露的真我被父母看见、接纳和欣赏,所有自我的呈现都是预先经过包装、七折八扣的“体面”的样子(每个家庭总有一些特定价值观,过滤我“不好”的行为和情感),长大之后,难免拘谨,步步为营,甚至不懂得自我欣赏。

结语

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说过:“在所有情况,认知远胜于无知。无论多痛苦都需要直面事实。只有通过认知真相,一个人才会变得坚强。”[注]

精神分析是一种陪伴的艺术,陪伴当事人一起发现和拆穿生命中的假象,让当事人满有理想热情,亦脚踏实地地生活。

[注]

翻译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开我的车》(Drive my car),载于村上春树20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第一章。最近被日本导演滨口龙介改编成为电影,在台湾叫作《在车上》。


——来自:有盏灯/海外校园(第158期)https://yzd.oc.org/author/

原题:摘下面具,活出真我——一个基督徒精神分析师的观点/许德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