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第一轮对话,一位母亲迫切的喊着求耶稣怜悯她和她的女儿,可是耶稣却好像没听见的似的一言不答。耶稣的这一做法令人费解,如果你愿意帮助她,只是现在没时间,你就可以对她说‘等一会儿’;如果你不愿意帮助她,你就干脆直接回答拒绝她的话,这样人家也好办。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一言不答。这就是我们在祷告过程中都会有的经历。我们看到这位妇女最终得到她所要的,是因为她持之以恒的针对同一要求一直祷告下去,直到得到明确答复。这位妇女在信心经受打击的时候,仍然用她的意志选择了继续祈求主,这是非常宝贵的。
当主对她说:“不好拿儿女的饼给狗吃”的时候,主耶稣说的狗与犹太人称他们为狗的狗不一样,耶稣说的是家里的小狗。这下子令她又看到了盼望。所以,她立刻接着说:“主啊!不错!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这一次主就给她成全了,并且还称赞了她,主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马可福音讲这件事情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可7:29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主耶稣特别强调了『因这句话』,那么,这句话里有哪些被主喜悦的地方呢?首先我们都要知道,从整个故事来看,这位迦南妇女的那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祈求是最宝贵的教训。如果单从最后这句话里来看,她承认‘自己的不配’是主最喜悦的。耶稣说:“不好拿儿女的饼给狗吃”。此时,这位妇女不是求主说:“求求你也让我做儿女吧!”因为她认为自己永远不配与以色列人一样。这位妇女也不是求主给她一张饼,而是只求主允许她得到一点碎渣儿。因为她知道自己不配象儿女那样得到饼。因着她的信心,她提前得到了饼。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隔墙取消了,同归于一了。
按照人们肉体自然的习惯,当遇到打击的时候,心里烦躁、灰心失望,常常就会不祷告了,结果这样就会更加软弱下去,甚至很长时间都起不来。但是,此时如果意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心里难过忧伤,不太想祷告的时候,却攻克自己的意思,选择祷告紧紧抓住主,很快就会因主赐下的能力而刚强起来,生命还会比以前更加长进。主耶稣在祂最痛苦、最忧伤,几乎要死的时候,大多数人此时都会选择睡觉,而主耶稣却选择三次恳切祷告,使祂得着上帝赐给的力量。
我们每一位弟兄姊妹在成长的经历中,都会有信心的波动。别说是我们,就算是亚伯拉罕、摩西、施洗约翰这样信心的榜样,他们也都有信心软弱的时候。所以,当兄弟姊妹信心出现波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说:“完了、完了、我怎么还不如从前了啊?”。神为我们设计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有时是高山、有时是幽谷。我们的信心也难免会有起伏的,只要长期看下来,总的趋势是在起伏中上升的,我们就喜乐了。
——来自:谢迦勒《耶稣所行的神迹系列》
原题:三.第二轮对话【(十八)迦南妇人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