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验自己灵性生命的状况?”一位青年人在问,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或者在你感到烦躁不安时,就是最佳检视个人灵性坚韧程度的瞬间。”
或许如此情景并不陌生:“面对难以解决的家庭张力、职场生活、甚至是社会事务的种种扰嚷和争闹时,怎能亲近神呢?最好是返团契得著关心或学效耶稣退到安静地方祷告,让心灵从纷扰中释放。”部分信徒确是遇困难即后退,从人或神身上寻求心灵慰藉,冀求回复平稳生活。
对灵性的误解
仿佛我们心里潜藏一种误解:“灵性”仅属生命内在层面,不自觉地跟外在生活分割。惟我们不要被自我感觉良好的安稳欺骗了,耶稣不就是一直在惊涛骇浪中服侍吗?
“灵性”被局限于内在生命的范畴有迹可寻。近年学习灵修和祷告的课程或认识不同教会传统的灵操方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我们亦受著心理学兴起的影响,令教会转以心灵疗愈为主导的内在灵性培育模式,忽略了信徒灵性生命也须向外展示,让世界看见荣耀主的那一面。
回应召命的灵性
当世人从信徒身上看见主,那必定是自然流露的灵性生命,因为刻意的展示,世界立即会认出那是虚伪的道德假象。灵命“是指一个人因相信耶稣基督而有的新生命、在基督里的复活生命,是藉圣灵使人更新与变化,得以蜕变成长而肖似基督,并在个人和群体的生活、服侍与工作中,积极活出在基督里的召命。”注
这灵既是由神赐下,人是没法自我装扮。这灵也不是人心求平安的救命丹,却是神给予信徒群体的召命。回应召命的灵性,叫我们不能逃避现实生活,即使在家庭、职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中,都会面对谎言和偏见。
个人与公共不分割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祂,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太十二17-21)
信徒面对纷乱的社会,要学效耶稣退下来向神祷告,但目标非只为己心安宁,而是要回到吵闹的百姓中见证神。改变社会的行动,必须源自深刻的灵性生命、与神独处的时间;寻求的不是仅为自己的生活,而是专注个人灵性与社会生活结合;触及的不只是个人的神秘经验,而是公共的、社会的人性需要。所有关乎寻求公义与和平的委身服侍,都是由神的灵带领和更新。
注:伍潘怡蓉:〈从默观与行动看今日社运〉。
——以上的内容来自《传书双月刊》【香港中信】2019年12月号第27卷第6期|总第162期
原题:不逃避现实的灵性(作者:黄秀婷)
(作者是宣道会北角堂社关事工科义务传道、“公理汇研”执行委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