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群体的关联”中,医者与病人不是纯碎的商业的合约关系。
医者之约
美国医改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篇幅所限,本文不能详尽介绍。但有一个重要议题,是基督徒应该关注的,就是医者与病人的关系。
在众多基督徒伦理学家中,特别关注这个议题的是米威廉博士(William F May),他的早期著作《医者之约》(The Physician’s Covenant)就在医学伦理界提出了这个观念。
“医者之约”中的“约”,其基本观念当然来自圣经。圣经提到上帝与人立约,明显的就是在西乃山,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颁发了十诫。米威廉以此为基础,延伸到医者与病人,他认为这两者其实也存在着一个盟约的关系,这是作为医者该有的伦理操守。
因此,米威廉的“医者之约”包含了5个共同存在的重要观念:一个以为亏欠的感觉(a sense of indebtedness);对病人的忠诚(fidelity);生命的转化(life transformation);病人的整全人格(wholeness);群体的关联(communal tie)。
此5者如果能够在医疗界落实,应该能为美国医改铺出一条路。
• 一个以为亏欠的感觉
美国的医疗界,通常存在一个施惠者的心态,一个济世为怀的精神。本来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无可厚非,但是米威廉认为,这份情操过分地描述了医者与社会的关系。医者其实是社会造就出来的人才,社会对医学的牺牲、投资和付出,成就了医者的装备和培育。医者对社会其实应该有一份“自以为亏欠”的还债心态,其应具有更为谦卑的服务精神。
• 对病人的忠诚
医者对病人,并不是单纯存在一份雇工形式的该尽的义务。“医者之约”表明的关系是进一步的,是一份由衷的关心和忠诚。这份带着爱心的忠诚,让医者无时无刻都关注病人的健康,为病人提供最适切的服务。
• 5个角色
关于“生命的转化”、“病人的整全人格”和“群体的关联”,米威廉则在该书中,用了5个象征符号来阐明医者对病人的角色:
1. “父母”——正如我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说明医者对病人的爱和关心,犹如父母;
2. “教师”——医者对病人有教导的责任,尤其是医者应教导病患和健康有关的知识和习惯;
3. “战士”——当病人的病情似乎是绝望时,医生要与病人一同与病魔持久争战;
4. “技师”——医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所以医者在自己的领域上必须不断地求取进步;
5. “盟约者”——此让医者意识到病人是一个有整全人格的人。病人具有上帝赋予他的上帝的形象,所以医者应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并要肩负关爱、教导、转化、同行的种种责任。现在医院采取的医疗措施,在法律上都要得到病患或其亲属签署的同意书,就是尊重病人自主权的作法。
主耶稣在医治耶利哥的瞎子之前,问他:“你要我为你做什么?”(参《马可福音》10:46-52),也是尊重病人自主权的作法。
因为这个盟约的缘故,医者与病者具有“群体的关联”,两者均是生活在同一个群体,医者得益于社会,社会也蒙受到医者所给的好处,两者一脉相连。在这个“群体的关联”中,医者与病人不是纯碎的商业的合约关系。
从 “医者之约”,米威廉进一步推出全民保健的观念,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这个盟约要求我们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健康需要,所以米威廉是赞成全民都能拥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保健的。
结语
当下,医患关系已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如果医生们能意识到医者与病人的盟约关系,二者就不再是一个商业牟利的合约关系。如果大部分医生都具有盟约的服务心态,医患关系以至于医患矛盾,应该会好很多。
——以上的内容来自《海外校园》【OC福音】http://ocfuyin.org
原题:有一种约,改变医患关系(文/刘志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