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年我虽不在香港,仍常留意香港的动态,发觉有传道牧师不务正业:不去传道、探访、宣讲神的话,却想做CEO;教会不务正业:强调建立品牌或跨国集团企业;什至不少信徒亦不务正业,宁作粉丝不作门徒。这样的话,怎能回应这世代?
我盼借四卷福音书的结语来阐明如何作真门徒,因各书卷虽是独立故事,却有共同纲领──耶稣;且都是为了门徒而记述耶稣:耶稣的身分界定了门徒身分,他的视野、价值及工作亦应是门徒要效法的。另外,按正典的编排,福音书后是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不难发现耶稣是教会的基础,所以福音书的结局并非结束,而是新一章的开始。因此,认识耶稣能教我们开展新的将来,而福音书的结束能让我们知道怎样开始新的人生旅程和道路。
约翰跟从
结束也是开始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二十31)读过约翰福音二十章最后这节后,我们以为完了,原来仍有第二十一章;读完最后这一章,却似乎再有另一章,因耶稣差遣了彼得、所有门徒,什至是读者出去。可见福音书的结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若结束意味开始,结束便是迈向将来,从开始到将来,必须学会紧记差遣我们的声音,学会专注差遣者在我们面前的一双足印,因为若只在乎眼前所见,我们会很沮丧,且能相信什么呢?
今天透过电视、社交媒体,可看见世界很多事情。我每早跑步时都听着BBC, 心很沉重,到处是袭击、天灾,如早阵子在尼日尼亚有百多名基督徒被射杀。若我们只在乎看见的,这世界是支离破碎、没有希望,必然朽坏,互相仇杀的地方。又如香港,过去一年,每一次的政策实施,每一次当权者的决定,看着都觉荒谬,眼看这数年的转变,你相信什么?若你要看见才相信,你会感到艰难、沮丧!
试看经文中的多马,他起初不信耶稣复活,强调「若不亲眼看见、亲手摸过,用指头探入他的肋旁,是不会信的。」(参约二十24-25)若他起初便跟随耶稣的话,我们可合理地假设,当耶稣在迦勒将水变酒时,他是其中一位饮者;耶稣于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大池旁令一名病了三十八年的患者痊愈时,他也许见过;当耶稣在加利利海将五饼二鱼分给数千人时,他是其中一个分食者;但到了这晚,多马却不相信。若你真要看见、摸到才信,下次你就有其他借口:若不是闻到或抱过数星期,我不会信!若只在乎看见的,你的信很是薄弱,这是整卷约翰福音要表达的信息:你必须学会记得那差遣你的声音,专注你前面的足印!
容许怀疑的群体
经文中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多马所在的群体。耶稣第一次在屋里显现时,多马不在,其后的八日里,那群门徒是怎样过的(参约二十19-26)?他们亲眼见过主耶稣,然而多马却说不信!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一幅很美的图画:一个群体容许当中的肢体怀疑,容许肢体觉得艰难、困惑。这个群体不仅是二千年前的群体,也可能是今日我们的教会;在你的教会可有肢体,有八日或八星期已经很沮丧,坐在角落不理别人?他在群体里,需要容许怀疑,容许抗议。
当我们迈向前面的道路,需要群体同行。群体容许我们怀疑,或我们容许肢体在艰困或忧伤中抗议。为何?因群体本身就是怀疑的群体!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复活节清晨后,向门徒表示已看见了主(参约二十1-18)。大家很开心吧?谁知就在那晚,「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约二十19)这是群体真实的写照。因此,我们应该拥抱中间有些怀疑、抗议的肢体,接纳他们,学习一起互相守望、扶持,继续往前行。
差遣与跟从
当多马见到耶稣,并说「我的主」,「我的神」后(参约二十28),是结局了?原来仍有另一章:门徒去了打鱼,重操故业,而非传福音。这段经文重要之处是,耶稣到门徒面前再次呼召及差遣他们,包括彼得。耶稣在二十章时已跟门徒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二十21)差遣是一种授权,是跟从的另一种表述;没有跟从,差遣无从说起,当我们跟从时,就是是蒙差遣的一群;两者是银币的两面。耶稣呼召彼得「喂养他的羊」(参约二十一17)。差遣,因为跟从。结局了吧?哪知彼得却问:「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就说:「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这实在是精采的记述。
终于结束?不是!是开始。约翰福音后是使徒行传,你会见到彼得很成功!五旬节讲道,数千人决志(参徒二),不得了!哪料到第十章,他却踌躇怎样面对外邦人,直到神赐异象。更惨的是到了加拉太书首两章,彼得更跟保罗争论外邦信徒需否行割礼!若彼得都是这样,我们实在不用太沮丧,当我们遇到艰困或跌倒时,总要紧记这位主从不放弃我们、爱我们、接纳我们,呼召我们,差遣我们,从结束指向开始,从开始迈向将来。
什么是福音?约翰福音指出,相信不一定要看到、不需具体的经历,而是在人生及信仰的道路上坚持、执着;这份坚持、执着不是因为自己,是因那差遣者的声音,并走在我们前面的那双足印,这也是让跟从主成为可能的原因!
马太同在
福音书的结束, 不单是结束,也是开始。约翰福音如是,马太福音最后的第二十八章亦然。十一个门徒在加利利山上,见到耶稣就拜他,以为结束了,「然而还有人疑惑」(太二十八17)。耶稣宣告他有权柄差门徒出去,这结语是指向一个将来。「所以,你们要去」(太二十八19),这差遣背后也有跟从的意味。
马太福音有一独特之处,是其他三卷福音书没有的:「忽然,地大震动」(太二十八2),就是「震动」这个字。马太在圣经原文中常用震动描写人对处境或耶稣的回应,如耶稣与门徒在船上,「海里忽然起了暴风,什至船被波浪掩盖」(太八24),其实就是震动这字;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很多人喊说和撒那,「合城都惊动了」,也是震动这个字。
生命次序被颠倒,习惯了的生活、节奏、安全感一下子没了带来的混乱,每人都经历过,更不要说那些不希望发生在自己或所爱的人身上的震动:灾祸、意外、健康或工作的失落、关系破裂;这些生命中的现实,无论你是否基督徒都可能遇上。
生命的震动
1981 年 5 月初,我刚考完大学毕业试,父母已准备参观毕业礼,妈妈更专程到裁缝处订做长衫。毕业礼前两星期的一天,哥哥突然来电说妈妈中风了,要我立即回家。我随即感到天旋地转,像晕船浪似的,而那件长衫一直在裁缝处不曾拿取。这事对我和整个家庭都是「震动」!
2009 年,当我知道要离开香港及任教的神学院,又是一个震动,心里感到煎熬。在那南洋小岛生活时,多次在上班路上问自己,究竟发生什么事?为何落到这田地?一场风暴、一个震动,人生总会遇上,无从解释,当它临到,你的生活不一样了,你会发觉自己很脆弱,很多计划一下子全被抹走。一切筹算、预备,全经不起生命任何冲击!
不过,震动来到时,有人会假装没事发生。马太告诉我们,有权势的会说什么事都没发生:当坟墓空了,耶稣的尸体不在,就用钱解决!买通兵丁,然后说耶稣没有复活,是被门徒拿走了(参太二十八11-15)。当权者以为可借谎言只手遮天,觉得掩盖掉就没事发生。纵使发生惊天动地的事,全世界都知悉了,权势却认为可用钱掩盖真相。
求主的同在
生命面临震动时,你不能假装没事,必须承认这震动,即使疑惑、即使困难,仍必须面对。这些震动能教你更认识自己及你相信的主,也是门徒道路的开始。惟有一切的筹算被扭转,明白自己是何等脆弱、无能,才会迫切祈求主的同在;如此,就明白不能靠自己面对生活、不能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我们就会说:主啊!请祢与我同在。
马太告诉我们同在极其重要,因提到同在,就必须跟从。主的同在,不仅是结语,在福音书开始时已有(参太一23)。以马内利翻出来的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不是与我,是与我们同在。耶稣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太二十八20)一个「我们」,一个「你们」,说明信仰或经历耶稣同在,不单是个人内心的经历或感动,而是群体的事情,是伦理、行为的彰显;跟从耶稣、实践他的吩咐,有伦理的意义。
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凡听了我的话又去行的,就像是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打风吹总不倒塌(参太七24-27)。跟从、同在是什么意思?就是实践耶稣的生命及教导。这一点毫不抽象,是很具体、微细、简单,正如耶稣的绵羊山羊比喻:做在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参太二十五32- 40)。同在,不仅是脑袋的思考,更看我们的生命有否彰显,这种彰显在面对震动时,更是明显。当个人生命、社会、国家震动时,我们会掩眼当没事发生,抑或承认出了问题,好好来到耶稣跟前,阅读他的教导,思考他的生命?
忠心的跟从
每次读香港新闻,我心总感煎熬,对我是很大震动,但很多人当没事发生,特别是主流媒体。我们可做什么?教会要非常忠心!每个传道人、神学生、会友都有不同恩赐,在不同位置干着不同的事,却总要忠心。若要彰显耶稣与你同在的生命,你就不能容许谎言抹煞这社会;若是耶稣的跟从者,就应让别人看到耶稣在你生命里同行同在;也应让人经验到耶稣的同在,是一种尊贵、公义、公正、光明的生命。
面对这震动的世代,我们要来到主耶稣面前,因主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二十八18),我们可带着这股力量回应。主没担保我们活得舒服、光采,正如使徒殉道的殉道、捱苦的捱苦、被打的被打(参来十一章)。然而,这是跟从主耶稣的生命状态,我们的生命应彰显这位完全的天父,正如主耶稣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我们看见这城巿很多人在失落煎熬中,他们都是天父的儿女,无论是否信主,也配得公义、尊贵的生命。
路加凝视
路加福音最后一章第二十四章,跟约翰及马太一样:结语不单是结束,更是开始。耶稣显现时,吩咐门徒要在城里等候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参路二十四49);既要等候,怎会是结束?主差遣门徒传悔改的道,从耶路撒冷直到万邦(参路二十四46-48)。门徒的道路是福音书新一章的开展。
路加福音的结语,可用「凝视」来聚焦思考,因路加常刻意表达门徒的「看见、看不见、后来又看见」的经历!例如彼得到坟墓只见细麻布,「因所发生的事而心里惊讶。」(路二十四12,《和合本修订版》)为何惊讶?因看不见耶稣(参路二十四24)。正如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路加指出因他们的眼睛被蒙蔽而看不见耶稣(参路二十四16,《新译本》)!一个人何时会被蒙蔽看不见东西?耶稣第一次出来传道时已发生这些事了:他在家乡的会堂里指出他已应验经上所记时,乡亲父老却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参路四16-24)?他们被以为的认识蒙蔽,看不见这位是神的儿子。
心眼被蒙蔽
我也曾有被蒙蔽的经历。我在新加坡教神学时,有一位很勤力的学生,上课时常很迷茫,功课也不怎么样。好不容易他终于毕业,我还担心他能否应付工场的需要。数年后,得悉他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中专心服侍,被打被赶了几次,他仍回去传福音。虽不能讲道或作教导,但他是个中医师,在那无电无水的环境用心医治病人,有机会就传福音。原来,我的眼睛最初被蒙蔽,看不到他是忠心的仆人;给学术规格的要求蒙蔽,一时忘了在神面前,品格和生命同样重要。
不单个人, 整个群体、国家,也可能会被抑制或蒙蔽而看不见真理。1776 年7 月4 日美国的独立宣言指出:神创造的每个人都是平等,都被赋予不能否定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寻求喜乐等权利。然而一百年后美国却因黑奴爆发内战。美国南部各州倚靠黑奴种植及收割棉花,经济利益蒙蔽了当地白人的眼睛,看不见这些是神的子民。当中很多拥有黑奴的是基督徒,最多的是浸信会;我是浸信会的传道人,无意攻击浸信会,只想指出美南浸信会当年是用圣经支持其拥有黑奴!直至1995 年,美南浸信会才为此发表道歉声明。
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党的希特勒得到教会领袖支持;而南非政府上世纪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时,也有白人基督徒领袖引用罗马书第十三章支持。原来,即使是圣经学者、神学家、懂原文的教会领袖,同样会被其时代、利益或现实蒙蔽!
凝视手和脚
何时才能看见?圣经告诉我们:「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来。」(路二十四30-31)为何会这样?因这是主餐,原本被蒙蔽的眼睛被打开了!这经文很有意思:当教会忠心谦卑地作教会;当教会分享主餐所代表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这才是教会,才会愿意跟从耶稣,才会看见耶稣。当教会不想作教会,只想做一间上巿公司,或无限膨胀的集团,就看不见耶稣!
更有意思的是,路加接着记下其他福音书没有的片段,正好用「凝视」来聚焦。耶稣向门徒显现时说,「你们看我的手和脚,就知道是我了」,他们看后开心得不敢相信,这真是主耶稣(参路二十四38-41)﹗我想门徒有这么大的感动,是因跟从耶稣多年后,在凝视耶稣被钉的手和脚时,看到的必更多:这双手曾按着被鬼附的人,让他得释放;这双手曾按在痲疯病人身上,让他们得洁净;这双手曾按住拿因城内一副棺木,叫失去独生子的寡妇重得盼望;这双手曾令病了十八年的妇人再次直起腰来;当然他们看见这双手被钉刺破。他们凝视耶稣的脚时,会记起这双脚曾到过拿因城及撒玛利亚城,是犹太人不会接近的地方;这双脚曾盛载有罪女人的眼泪,那女人在他坐席时,来到他面前哭,滴湿他的脚;这双脚曾进入耶路撒冷;当然他们看见这双脚被钉刺破。门徒凝视这一切时,也认清这世界是谁真正掌权,那些权势不能再蒙蔽他们的眼睛,他们可作见证,那撒勒人耶稣有赦罪的道。
忠心跟随主
不只他们, 每位基督徒包括你和我,若凝视恩主耶稣基督,就可充满勇气地在这时代作见证。若我们聚焦在耶稣的手触摸过及触动过的人身上,在他走过的地方、行过的路,便可看到没任何权势可捆绑这位拿撒勒人及其跟从者的脚步。路加撰写福音书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视野,有心人读路加福音,会读到其味道,是眼睛没被蒙蔽的味道。我们常被权势或经济等力量蒙蔽,看不见谁在掌管生命,路加什至说宗教领袖亦不幸免!惟有凝视耶稣基督的手和脚,我们才可看见自己,成为真正跟从耶稣基督的门徒。
我们必须学习凝视,学习挪开一切蒙蔽、压抑、遮挡我们看见人、看见天父创造的世界、看见天父工作痕迹的东西。要挪开这些东西,必须认识耶稣基督。我盼望教会争气、忠心,做教会应做的事,忠心跟从耶稣基督,栽培、帮助弟兄姊妹忠心跟随他,常经历神的同在,每一日均凝视恩主耶稣基督。
马可毅行
马可福音的结语很特别,跟马太、路加和约翰比较可说是负面的,令人感到不易理解和困惑。在最后的一章第8 节结语中说到,妇女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参可十六8)。为何听到耶稣复活不是感到振奋,而是逃跑呢?这不单困惑了你和我,千多年前的基督徒亦感困惑,因为第十六章8 节的结束好像跟期望的很不同。于是,有些抄写经文的文士抄入其他经文。所以和合本修订版写得很清楚,有古卷没有第九节及以下的经文,即是马可福音的结语应在第十六章8 节。
无论你有多不安、困惑,这就是马可福音的结语。你可能不满,马可却告诉你,耶稣复活带来的后果就是这样。难道马可弄错了?只是,若马可是对的,意思就是复活无疑会带来喜乐、盼望、力量,但在这些之前,会否带来一些震撼、惊栗和困惑呢?
不安与困惑
我们仔细研读另外三卷福音书的结语经文,会发现马可是对的!约翰福音描述抹大拉的马利亚见到空坟墓时,没想过耶稣复活,还以为耶稣是园丁。当复活的信息传到门徒那里,他们仍躲在房子里关上门,因害怕犹太人(参约二十章19)。马太福音也是一样,「天上地下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很华丽的结语,然而之前一节经文指出「还有人疑惑」(参太二十八17-19),不见得所有人都了解复活或感到兴奋。路加福音说有两个门徒,离开耶路撒冷,面带愁容,眼睛被蒙蔽,耶稣要两次向他们显现,将手脚给他们看,强调自己不是魂,是真正的复活(参路二十四33-40)。
所以马可是对的。复活不是我们以为很开心、兴奋、简单、光明的一件事。长远来说是对的,但过程中,可能有许多战栗、震惊、困惑。当我们探讨一件这么重要的事,绝不能简化和肤浅。上帝救赎带来恩典是一件沉重的事,怎可马虎呢?潘霍华说是贵重的恩典,不是廉价的恩典,复活是这恩典很重要的基础,所以它带来的喜乐、平安,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说的。
马可是对的。当我们的生命遇上要紧、沉重的事,不管如何喜乐、充满盼望,都不可能没一丝战栗、紧张、惶恐,什至想逃避的感觉。例如结婚,一对新人站在圣坛前,若没丝毫战栗、疑惑的感觉,他们不适合结婚,因这是一件大事,是长期的委身,要求很多调节、摆上、付出。父母第一次抱着婴孩时,若没丝毫沉重、战栗、以后怎办的感觉,我怀疑他们是否适合做父母。一个人蒙召作传道人,若没战栗的感觉,他不配作传道人;若传道人每次预备讲道,没战栗的感觉,他不配宣讲神的道;若传道人只想命令、操控跟随他的羊,这人不适合作传道人。因耶稣告诉我们,牧者是要为羊舍命,不是遇到问题时就逃走。像我在神学院当老师的,若以为能用操控成绩的方法令学生对我们恭敬有加,就是忘了雅各书所说,作人师傅的要受加倍的审判和惩治(参雅三1)。作神学院老师需尝试将生命融入所信所学,然后活出来,这很沉重和艰困,必须要毅行。婚姻须毅行、做父母亲要毅行、作传道人要、做基督徒也要。
毅行跟从主
「我赐给你们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赐的。」(参约十四27),我们常误以为信了耶稣就逢凶化吉,惟这不是圣经所说。先不说旧约经卷,新约由马太福音到启示录,有哪卷书不讲受苦?没有,因我们的主是受苦的主。所以马可是对的。作基督徒一定要毅行,若你不想毅行,不想艰困,你要重新思想作门徒是什么一回事。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提到很多信心伟人,前半部的亚伯拉罕、大卫、约书亚等,大家对他们的丰功伟绩都耳熟能详;但生命中更多是后半部所述说的,很多人是我们不知道亦没听过,「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受穷乏、患难、苦害,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参来十一35-38)这世界看不起他们,他们是毅行的人,因复活带来生命全然的改变;这种改变,世界觉得奇怪,什至不接纳他们。当然,这世界最不能接纳的,是他们所跟从的耶稣,更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所以,马可是对的。基督徒的道路必然是毅行。
马可是对的, 并且很有意思,某程度上比其他福音书更有意思:生命中常会遇到教我们惊惶的事,即使困惑,即使艰难,马可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那位在我们以先去了加利利的主(参可十六7)。当生命来到这一刻,个人、家庭、群体,什至社会,感到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紧记在前面等我们的主耶稣,就可以勇敢宣讲、勇敢前行。门徒的道路绝不会是舒坦的道路,我们必须毅行,况且主已在我们以先并正等候我们。我不知这一刻你是否遇上震动、惊吓或沉重的事,我只知我们的城巿、群体遇上了,有些被吓得一声不响,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因为复活的主,勇敢宣布、传扬我们所相信的,这是马可福音给我们的信息。
——以上的内容来自《传书双月刊》【香港中信】2015年8月号.第23卷.第4期.总第136期
原题:门徒的道路──从福音书的结语开始
(本文乃新加坡浸信会神学院院长孙宝玲博士于「门徒的道路──从福音书的结语开始」培灵会中主讲信息的内容撮录。本刊《传书》蒙以马内利浸信会授予讲道录音版权,谨此致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