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星期五

需要和欲望 Need & Desire

 “食”本为生存的根本,但在物质丰富且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食”已不再只为裹腹,“食得好”更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无怪乎一些基督教机构为了筹款,也要在昂贵的酒店举办盛宴,且强调“许多富有的基督徒不请食是不肯来的!”究竟这是需要抑或欲望?

  出埃及后一个多月,以色列人来到汛的旷野,由于从埃及带来的食物已用完,食物严重短缺。他们的不满爆发,严厉的控诉指向摩西及亚伦。这里形容发怨言的是“以色列全会众”(参十六2),他们甚至埋怨,若为奴却能在年老时死亡,总好过较自由却因饥饿而早死。

对神的服从与信任

  在摩西未呼求耶和华之先,祂已主动回应以色列人的需要,对百姓的投诉,祂并没显出忿怒。耶和华告诉摩西祂将会从天上降下粮食,并指示百姓可每日收集的份量,而到第六天他们要收集比平常的多一倍(参十六4- 5),这样的安排是要测试以色列人的服从与信任。接著,耶和华的应许实现了(参十六11-20),晚上有鹌鹑飞来,早上在野地上有像白霜的小圆物给百姓作食物。百姓看见了,惊奇的不知道“这是甚么?”(吗哪为“这是甚么”的音译),摩西告诉他们:“这就是耶和华给你们吃的食物。”经文只简短地描述鹌鹑飞来,而吗哪的描述却十分仔细,可以理解到:粮食的呼求是合理的,但食肉的愿望却不是;吗哪的出现是超自然的,而鹌鹑的出现可以是自然现象;吗哪的供应持续了四十年,但鹌鹑的供应只是偶然。

  惟以色列人并不都遵守神的法度:有多收的(显明是贪心),有少收的(可能信心不够)。而摩西吩咐不可留到早晨,也不要在安息日去收,亦非所有人听从(参十六17、20、27)。因此,耶和华设立了“安息日”的规矩(参十六23-30),因为是“圣”的,是“向耶和华守的”,所以严格规定甚么工都不可作。

  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面对的艰难是真实的,但他们以埋怨来应对,而内心的欲望更令他们不安、起贪心,而神却以恩慈供应了他们的需要,并以法度测试以色列人的服从与信任,帮助他们建立倚靠耶和华的心。

要常检视自省

  现实生活中,“需要”与“欲望”常是基督徒的挣扎,例如我们只需食物裹腹,却要求芳香美食;只需地方休息,却追求环境配套等;我们不要埋怨,要留意所追求的是否有能力承担,更重要是会否影响对神的服从与信任。

  “这是甚么?”是值得我们常常自省的问题,检视追求的是“需要”抑或“欲望”,以能作出符合神心意的决定。


 ——以上的内容来自《传书双月刊》【香港中信】2020年2月号第28卷第1期总第163期
(作者是香港信义宗神学院神学博士生)
原题:这是甚么?(出十六1-36)(作者:谭廷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