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必须在冰天雪地中受严寒的“逼迫”才能傲然绽放,散发独特芳香。倘若有谁发“善心”将其移入温室内,那她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受“苦”对梅花而言不是坏事,反是生命的催化剂。同样,“受苦”也可以是神的子民信心成长的历程。
苦境出怨言
过了芦苇海、解除了埃及人的威胁后,以色列人开始一段漫长艰辛的路程,经旷野向应许之地进发。摩西“领”以色列人前行(参十五22),“领”原文是“使他们退出”(pull...out),是一种不寻常的表达;犹太的释经书更形容摩西是要强迫以色列人前行,因他们只顾收拾溺毙了的埃及人的战利品。摩西领他们到书珥旷野,走了三天的路程,受著口渴的折磨,后来到了玛拉找到的水却是苦的,他们就向摩西发怨言。其实沙漠的泉水通常是苦的,“玛拉”原文就是“苦”,后因以色列人在此曾作埋怨,故又有“叛逆了”的含意。
摩西不是奇人异士,除得神的指示他不能作甚么,所以“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十五25)。五经的编辑者明显确信这是一件神迹,因是耶和华指示摩西,他才会把树丢在水里而改变了水质。“水变甜”影响了以色列人的心境,因解决了他们的需要和焦虑,甚至影响了他们对耶和华的信服和对摩西的信赖,以致怨言终止。25 节下指出这事来自神的试验,藉摩西领他们到饥渴的处境,测试他们的信心,而 26 节补充说以色列人若服从耶和华的吩咐,埃及各样的恶疾都不会临到他们,因耶和华是那医治者。过不多久他们到了以琳(参十五27),是在旷野中有水有树的绿洲,从故事的描写看来,原来他们离沙漠中的绿洲不远。
逆境信靠神
以色列人的需要十分真实,而他们的不满亦可理解,但故事给人明显印象是对以色列人行为的审判,含蓄的批判以色列人忘恩负义和缺乏信心。尽管他们曾经历过神奇妙的保护和拯救,但在旷野生活的焦虑下信心开始减弱,而神就藉逆境察看他们是否全心信靠服从祂。
以色列人在玛拉的日子很快过去,神让他们活在苦难中,不过是透过这机会教导他们,不是要他们受苦。若他们不埋怨,快快寻求神的帮助,他们会更快脱离苦境,埋怨只是使他们停留在玛拉更久。同样地,今日的信徒遇到人生的不如意,若用埋怨的心面对,没将事情交托给神,那么,环境仍会是苦,心情仍然是苦,唯有信靠神、顺服祂的吩咐才能将苦境变甜,迈向绿洲。
(作者谭廷蔚是香港信义宗神学院神学博士生)
——以上的内容来自《传书双月刊》【香港中信】
原题:苦水变甜(出十五22-2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