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悖论
跟随上帝会经历怀疑却仍然坚持信仰,听起来像是个悖论。基督教的精神难道不是“坚信不疑”吗?基督徒的得救难道不是建立在“因信称义”的教义上吗?没错,基督徒的确因着上帝完全的恩典,借着信靠基督的救赎而被上帝称义,然而,这“信”并非摒除一切“质疑”的信,我们信神,但我们需要常常质疑、反省我们对神的理解是不是出错了。
举个例子:
圣经这样记载:“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约翰福音》2:23-24)
这些人信了耶稣的名,为什么耶稣不将自己交托给他们?原因是这些人所谓的“信”拦阻了耶稣进入他们的生命里。
《约翰福音》第2章一开始,记录了耶稣所行的第一件神迹,就是在迦拿的婚礼上变水为酒。接着,耶稣来到耶路撒冷,把做生意的人赶出了圣殿。因为这神迹,又加上耶稣在圣殿所做的是有权柄的人所做的,就有很多人信了他。接下来是尼哥底母的故事。约翰用这件事来解释,为什么明明有很多人信了耶稣,耶稣却不把自己交托给他们。
这是因为他们的“信”有很大的错误。尼哥底母是其中之一。
问题的核心
尼哥底母是一个法利赛人。在当时,法利赛人几乎就是犹太人里的犹太人,他们当然信上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熟读经书,有一套自洽的神学体系。
所以,尼哥底母对耶稣说,“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参《约翰福音》3:2)他的话代表了当时那些“信”耶稣的人心里所想的。
你看,他来请教耶稣,然而他说的话其实已经包含了他的神学理念:他对神的认识,他以为神会怎么做事,他判断谁是或不是从神来的……
接下来的对话,是耶稣破碎尼哥底母既有的神学理念的过程。如果不破碎他那些旧的知识,他没办法看到神在做一件新事,是远超过他所想的。
耶稣第一句话就直击问题的核心:“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参《约翰福音》3:3)
我们现在的基督徒都很清楚,一个人重生才能得救。可是在尼哥底母的年代,那个犹太人盼望弥赛亚建立以色列国的年代,那个以为遵守律法就可以进神的国的年代,“重生”这个概念何等新奇且难以理解!
但耶稣却告诉尼哥底母:“‘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约翰福音》3:8-9)
尼哥底母的神学观把自己捆绑住了,他让自己牢牢掌控着神与人的关系,以及神做事的方式。但耶稣说,松手吧,尼哥底母,让神亲自来告诉你他要怎么做,让圣灵的风吹进你的生命。
第2章结尾,众人信了耶稣,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尼哥底母的问题就是众人的问题,他们的“信”是根植于自己神学体系中的“信”,他们把耶稣限定在他们心里面为神制作的那个狭窄的框框里,他们要神按照他们的方式,来成就他们自己的事。这就是耶稣不将自己交托给他们的原因。
在探求中走进真理
里奇在其《经历神:作为灵性的神学》一书中说,正统的基督教和其他各种异端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真正的基督教植根于悖论中。正如爱任纽(主后177年出任里昂主教)所见,异端邪说拒绝悖论,迎合虚假的、却表达精致的陈词滥调。但真实的信仰必须允许悖论和怀疑的存在才能长大、成熟。因此,正统的神学观应该是,我们不仅要在大脑中构建关于神的观念,更要透过信仰的迷茫、透过愚拙,在黑暗中认识神。信仰中产生的怀疑不是信心的敌人,而是真实信心不可或缺的元素。
基督信仰不应是带给我们那种“一切都有正确答案,一切都可以自圆其说”的虚假的心安,反而应该是一个不断探求、不断诘问的过程。圣灵在我们心里,不断提出令我们困扰的问题,来挑战我们既有的观念。失去了怀疑的精神,基督信仰就会变得冷酷,退化到自己虚假的安全壳里。
尼哥底母的故事警戒了我。灵魂找到了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尼哥底母被自己的神学观束缚住了,就看不到神在做一件新事,他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耶稣了,他说“你是由神那里来做师傅的”,但他并不知道这个真理意味着什么。耶稣对尼哥底母所说的,就是让他反省自己对真理认知的有限,指给他看真理的长阔高深,远超过他根据经验和传统所编织的神学“小盒子”。
所以,基督徒可能信主越久,越认识到神的超越性、神的神性,越明白他真的是按自己意旨行事的神。怪不得保罗在写《罗马书》的时候,禁不住赞叹:“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11:33-36)
求真理的圣灵帮助我们,破碎我们心中一个又一个局限我们认识神的藩篱,带领我们走进真理。
——以上的内容来自《海外校园》【OC福音】http://ocfuyin.org
原题:基督信仰允许怀疑精神吗?(文/Nel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