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焦虑
前段时间,一款名为“蓝鲸”的死亡游戏,在社交网络流行起来,它已造成世界各地多名青少年自杀。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叫Philip的22岁俄国青年。他在被捕时称,发起该游戏的动机是以教唆自杀来“清洗”社会,把那些他认为“没有存在价值”的人从社会中清除;而游戏所瞄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抑郁症患者。值得注意的是,空心病会产生类似抑郁症的症状,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普遍较高。
有人说,“空心病”只是一时流行,并无大碍,不足以成为社会问题,殊不知空心病的蔓延,会带来抑郁症的危机。最近的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疾病。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折射出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存在性焦虑。
其实,不只是这个时代有这种表面上是“空心病”实际上是生存焦虑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就爆发过一次有关生存意义的大讨论——“潘晓”讨论。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质问人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刚一发表,立刻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潘晓之问是生存意义之问,是社会改革时期人们从“大锅饭”的集体经济时代脱离,开始对自我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的反思。它显示出,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动,一直根植于人内心深处的“存在性焦虑”开始苏醒。
自助心理学的谎言
从大学到现在,我陆续学过两三年心理咨询,也在美国最大的心理咨询中心实习过3个月,获得过咨询证书。而这几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内社会逐渐开始流行的“心理自助文化”,其实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局限性。虽然心理学的很多规律对于我们了解自己具有很大价值,但对它们的过分强调,就给人以可以透过心理学途径来解决人的所有问题包括“存在性焦虑”的假象。
更重要的是,对心理自助文化的强调,恰恰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些心理问题是你确确实实解决不了的,有些时候,你确实无法靠自己站起来。
前段时间,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得奥斯卡奖,赢得无数人赞誉。它讲述了一个男人经历创伤后难以走出来,也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寻常故事。影片中,男主角在挣扎多年后哭着说:“I can’t beat it”(我真的走不出来)。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潸然泪下。
确实,世界上多得是你想象不到的困境,多得是你体会不了的痛苦。面对巨大的创伤,人是很无力的。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和很多心理学家的赞誉,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尊重了现实,深刻地捕捉到人内心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软弱和无力。
美国最著名的组织匿名戒酒会(AA)成功治好了很多酗酒、药物成瘾和其他心理病症的人。和其他强调自我接纳的自助小组不同的是,它融入了基督教的理念。令人欣赏的是,它的“12步”恢复训练的第一点,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承认对于现在的生活无力掌控;然而,紧接着第二点,就是选择相信有一个比我们更大的力量(通常是上帝)能够帮我们恢复正常。
AA认识到,只有在上帝里面,人才能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本相,才不至于恐惧和焦虑。因此,它才会从1935年建立至今仍广受好评。酒精成瘾如此,抑郁症如此,空心病亦如此。
人是有灵魂的存在,有灵魂上的需要,人心理上的关怀替代不了灵性上的需求。空心病的源头在于存在性焦虑,而这种生存焦虑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加尔文认为,人内心都有宗教的种子。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都能一次次地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心“空”了,说明我们需要找到真正能填满它的东西,说明之前所放进去的东西都不能让它满足。所以,只有回到上帝里面,人才能从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存焦虑中解脱,获得平安和喜乐。
——以上的内容来自《海外校园》【OC福音】http://ocfuyin.org
原题:空心病、“刷存在感”与自助心理(文/刘伦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