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哀歌
诗篇的中间就分了两个部分:一种情况是上帝垂听了人的祷告,拯救他脱离了苦难,但这样的诗篇是极少的;更多的是另外一种,上帝保持沉默。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拒绝。这后一种情况,在后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场面,就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他向天父祈求了三次将“苦杯”挪去,但被天父三次以沉默回应。
苦难的出路
由此,进入了这类苦难诗篇的第三部分,就是求告者的回应,这种反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约伯记》中约伯的话:“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约伯记》13:15)换言之,我信靠你。
回应的中心是我所信靠的是这样一位上帝:“主啊,你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诗篇》86:15)因此,“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参《诗篇》28:7)。因着这样一位上帝,于是,我“求你显出你奇妙的慈爱来……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参《诗篇》17:7-8)
看来是不可思议,但恰恰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着苦难,诗人不断呼唤的是赞美上帝:
“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诗篇》13:6)是全然交托:“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扶持你。”(新译本《诗篇》55:22)
诗人仰望主,坚信上帝的应许必定实现:“行过大事的上帝啊,谁能像你?你是叫我们多经历重大急难的,必使我们复活,从地的深处救上来。”(参《诗篇》71:19-20)
无论如何,绝不离开上帝:“我要永远住在你的帐幕里,我要投靠在你翅膀下的隐密处。”(《诗篇》61:4)诗人等候上帝,相信“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参《诗篇》25:3)。
这一切并没有为苦难做出完全的解释,但却为受苦人指出了一条路,这就是保罗说的:“并且我们晓得,凡爱上帝的、就是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上帝在万事上都和他们同工,来成就有益的事。”(《罗马书》8:28吕振中译本)
这就足够了。
上帝的选择
东德有一位牧师,曾于1960年写下一部短剧,名字叫《一片沉寂》(或《约拿的神迹》),结尾的一幕是这样的:
最后审判的日子来临了。在一个大平原上,地上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审判,有些人害怕了,有些人则愤怒地抗议。“上帝怎么能审判我们?他哪里知道我们受的苦?”一个年轻的犹太女子扯开了袖子,露出身上刺的数字,那是在纳粹集中营留下的。“我们饱受惊吓,被鞭打……折磨……死亡。”
另外一群人,由美国黑人组成,一个黑人少年把衣服的领子拉下了,脖子上有一道被绳索焚烧后留下的伤疤,他咄咄逼人地问到:“这可怎么说呢?受了私刑,没有犯法,只不过因为我的黑皮肤!”从另外一群人里面,站出了一个怀孕的女生,眼中充满了阴郁,低声地抱怨:“为什么我要受苦,又不是我的错。”
……
大草原上布满了一群又一群的人,都在愤怒地指责上帝,为什么允许这世界上充满了苦难!
每一群人都选出一个受苦最深的人,向上帝挑战。他们聚集到一起作出决议,在上帝审判他们之前,上帝必须首先接受审判,到地上去生活,做一个人,亲自尝过他们所受的痛苦:“让他生而为犹太人,让他出生的合法性被人质疑,让他被众人所误解,给他一份非常艰难的工作,以至于他去做的时候,家里的人都以为他发疯了。让他被最亲密的朋友所出卖,被敌人所羞辱,接受最不公正的审判,让他饱受折磨,最后以最耻辱的方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杀害而死。”
每一句宣判,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判决书读完后,大地一片沉寂,有一道耀眼的大光照亮了整个大平原,在高天上,出现了全世界都看到的耶稣签名,上面刻了一句话:“我已经服刑了!”
耶稣因着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有一段诗写得好,道出了耶稣之死的意义:
“惟有上帝的伤口,才能向我们的伤口说话。
没有一个上帝具有创伤,唯独你有。”
——以上的内容来自《海外校园》【OC福音】http://ocfuyin.org
原题:“我已经服刑了!”——苦难漫笔(文/范学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